建立效应器为靶位动物模型能否成为ALS药物开发新途径?

肌萎缩侧索硬化(ALS)也叫运动神经元病(MND),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、脑干运动神经核的进行性疾病,随着运动神经元的变性与丧失,使得病人除了眼睛与大小便的控制肌肉外,其他的肌肉皆会受到影响。

ALS病因至今不明,比较公认最相关的因素是年龄和遗传。主要致病理论有谷氨酸损伤、自由基损伤、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几种假说。

ALS动物模型主要有SOD1基因敲除小鼠,SOD1基因敲除小鼠出现大量运动神经元死亡,这与SOD1抗氧化功能相吻合。

现有数据表明仅有5%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,且有20多个基因被列入ALS的元凶名单,仅有约20%的遗传性ALS与超氧化物歧化酶1(SOD1)相关。

因此,基于SOD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开发的ALS新药恐难在临床上获得成功。

ALS病人辅助检查发现:

1、病人没有感觉障碍;

2、肌电图呈神经原性损害表现,可见纤颤、电位异常,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多正常;

3、MRI可见与临床受损肌肉相应部位的脊髓萎缩变性。

这些临床检查结果十分明确地指向ALS病人神经元树突功能是正常的,即感受器(Sensory receptor)功能是正常的。是轴突功能出现了问题,即由中枢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末梢,来支配肌肉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的效应器( Effector)出现了问题。ALS病灶部位推测应为效应器。

对于能否建立和怎样效应器靶位的动物模型,近年来总思考这个问题,但一直毫无头绪!

抛砖引玉,集思广益,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!

发表评论